| 編號 | PRB.1056 | 圖 例 | 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中文學(xué)名 | 松木層孔菌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拉丁學(xué)名 | Phellinus pini (Fr.) Quél.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中文別名 | 松針層孔菌、松白腐菌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同物異名 | Porodaedalea pini (Fr.) Marr. | 圖 1056 松木層孔菌 : 1. 子實體, 2. 孢子, 3. 剛毛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分類地位 | 非褶菌目、多孔菌科、木層孔菌屬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形態(tài)特征 | 子實體較大。馬蹄形,貝殼形,吊鐘形,有的扁平,木質(zhì),菌寬半圓形,寬3-20cm,表面初期深咖啡色,有絨毛,以后漸變黑褐色,毛脫落,有明顯的同心環(huán)棱,稍開裂、邊緣銳,有金黃色絨毛,其下側(cè)無子實層。菌肉咖啡色。菌管同色,多層,管孔面同色,多角形至迷路狀,管壁厚,每毫米1-3個,圓形,每毫米3-5個。孢子近球形,橢圓形,淡褐色,光滑,4.5-6μm ×4.5-5μm,子實層中有褐色剛毛。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生態(tài)習(xí)性 | 生云杉,落葉松,松等針葉樹活立木上,予實體從傷口,死節(jié)處生。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分布地區(qū) | 河北、甘肅、山西、內(nèi)蒙古、吉林、遼寧、黑龍江、陜西、寧夏、四川、云南、臺灣、新疆、西藏等。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經(jīng) 濟(jì) 用 途 | 此菌對許多種針葉樹有危害,腐朽力強(qiáng),引進(jìn)木質(zhì)部形成白色腐朽。對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癌的抑制率高達(dá)100%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