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編號 | PRB.1139 | 圖 例 | 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中文學名 | 佛手菌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拉丁學名 | Anthurus javanicus (Penz.) Cunn.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中文別名 | 爪哇尾花菌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同物異名 | Pseudocolus schellenbergiae (Sumst.) Jognso | 圖 1139 佛手菌 : 1. 子實體, 2. 孢子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分類地位 | 鬼筆目、籠頭菌科、佛手菌屬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形態(tài)特征 | 子實體較小,幼時菌托污白,包裹呈卵圓形,高約1.5-2cm,直徑約1-1.5cm 。成熟菌托破裂柄伸出后,高4-8cm,粗可達4-5cm,柄圓柱形,中空 ,近白空至粉紅色,上部分成角狀分枝3-4個,桔紅色,初期分枝頂端連接一起,后期分離,內(nèi)側(cè)有縱向皺褶且附有暗褐色具臭氣味的孢體。孢子橢圓形,光滑,無色透明,4-5μm×1.5-2.5μm。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生態(tài)習性 | 夏秋季在林中腐殖質(zhì)多的地上或腐朽木上生長。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分布地區(qū) | 臺灣、香港、廣東、海南、安徽、云南、湖南等。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經(jīng) 濟 用 途 | 有記載無毒可食。此菌往往因色彩艷麗、形狀佛手狀而十分特殊。又因孢體具臭氣味而誤認為有毒。 |